“这是要抄家吗?”
刘三娘向来心大,不然也不会在总管府长史褚亮这样的人面前有问有答,说的热乎无比。
这会震惊过后顺嘴就来了一句。
褚亮看着她的样子,觉得虽然是临时起意,却是找对人了,一个战战兢兢的人是办不成大事的。
眼前的这位虽说是个女人,但在胆量上却让很多须眉男儿自愧不如。
于是笑着安抚道:“那倒不至于,只是防患于未然而已,你只需把书信送到,回来报于老夫知晓,就算成了。
之后别急,在城里耐心等上两日,拿到回执再如常启程回去,最好不要露了马脚,路过雁门的时候,顺便把事办了,再回马邑去见卢太守……
记得,最为紧要的就是不动声色,若有人问起老夫寻你所为何事,你就告诉他们,老夫正在著一册晋阳杂记,寻你来打问一下马邑的风土人情。”
褚亮耐心叮嘱,周详细致,他其实并不太担心此事泄露出去会引起如何严重的后果,而是出于其他方面的考量,才会如此行事。
说到细节,刘三娘就只有点头的份了,最后犹豫着还是把自己的请求说了出来。
褚亮就笑,小营尉好像还没闹清楚状况,不说他身后有并州总管王庆,就说一个小小的营尉,能为他这个并州总管府长史奔走效力,就是很多人求也求不来的好事。
这点小要求……还是去河北军前效力,只不过是一句话的事,都算不上给好处。
…………
待刘三娘把书信藏入怀中,敲着胸膛再三保证人在信在,又拿了并州总管府的令牌,转身离开。
褚亮也算稍稍松了口气。
接下来他不慌不忙的处置完公务,召人过来问了问王总管是否已经下衙,这才背着手出了衙堂,往总管府后宅而去。
…………
并州总管府后宅书房。
并州总管王庆已经换下官服,一身闲适清爽的坐在了书案之后,案上放着空白的奏本,王庆皱着眉头琢磨着措辞。
晋地的军政事务在当年战乱未休之时就已上了正轨,自王庆任职并州总管,一应军政事务按部就班即可,不需王庆太过劳心费力。
换句话说,在各地总管当中,最轻松的恐怕就是他这个并州总管了,同时也是身份最为显赫的那个,毕竟是在为皇帝看守起家时打下来的基业。
也就是唐初之际,皇帝没有太多得用的亲族,加上王庆入伙早,才能得此殊荣,不然的话,并州总管这样的职位怎么也轮不到他一个外人。
只是最近一年,晋阳王氏的情形突然急转直下,让王庆头疼的麻烦事随之接踵而来。
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,情况之复杂让王庆几乎不知该怎么向朝中禀明,一个千年大族的瓦解就这么发生在了王庆面前,即便有所预见,可事情真的发生了,还是让人有措手不及之感。
王庆已经苦思多日,奏疏却还没有下笔,只是把晋阳王氏的变故先加急递交了上去,这肯定是不算完的,朝中必然在等后续的消息,还有他这个并州总管的建言。
而且职责所在,不容他有所推诿。
正烦恼间,外面有人报说,褚长史来见。
“快请,上茶。”
王庆赶紧起身迎出门外,他上任并州总管之后,褚亮对他助力犹多,极得他看重。
褚亮由于岁数越来越大,精力不如从前,几次有意辞官到长安儿子那里享福,专心著述,都被王庆劝住。
…………
两人早已熟络,相见之时只是稍稍见礼,并一同去到书房中落座看茶。
“此为巴山金涛,南边来的商队带过来的新种,不出所料的话,以后定能在贡茶中占据一席之地,褚老尝尝有何特异之处。”
褚亮和房玄龄那样喜欢品茶之人不同,他对此道不太感冒,而且特别喜欢往茶里放些乱七八糟的东西,比如盐巴,豆蔻,糖霜,蜂蜜之类。
而且身处远离长安的晋阳,对长安宫里传出的饮茶时尚也不敏感。
听了王庆的说法,他不由一笑,两人共事差不多三年了,已是知根知底,王庆知道他的习惯,他也知道王庆这又是在笑话他不懂吃茶之雅乐。
褚亮吹了吹,像喝酒一样一口饮干,果然苦涩的很,什么金涛银涛的,都不如放点糖霜来的实在……
可嘴上却道:“色如黄浆,明澈通透,味厚而甘,暖于肺腑,果然是好茶。”
文人就是这个样子,可以不喜欢,但不能缺了说道,比如说绘画,大文人不一定善于此道,可却一定要具备鉴赏能力。
王庆抚掌而笑。
茶饮了几轮,话说了几句,眼看饭点到了,王庆索性让人摆上酒菜,还想把府中司马叫过来好好乐乐。
不过看了看褚亮的神色,这才作罢。
等到酒菜上桌,褚亮舒服的饮了两杯,觉得果然还是忘忧君更胜涤烦子一筹。
吃了些菜,褚亮才说起正事,“总管所忧之事我已办了,不过老夫还是觉得,总管所行偏于小道,并不可取,不如正式行文于郡县,也方便上禀于朝廷。”
王庆自然知道是什么事,只是摇头叹息一声道:“褚老应该知我难处,王氏之败早有端倪,其因始于多年之前。
褚老来晋阳多年,亲眼所见的是王氏以家事而论政事,国事,以己之私而足晋地之私,不也跟我说此为取祸之道吗?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北雄请大家收藏:(m.booktxt2.com)北雄电子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