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徐亮刚刚的话,听起来有点畏敌丧气的味道。
可王成知道这不但不是怯懦的表现,反而正面徐亮,是名合格的军事指挥员,因为他能正确分析敌我优劣。
这一点尤为可贵,不过徐亮有优点,自然也有不足之处。
这就在于他的认知明显被固有的军事思维束缚住了,而王成现在要打破它。
“如果在平原地区与骑兵野战,确实胜负难料。”
王成来到地图前说到,
“但是如果在狭小区域作战呢?”
“上房堡一线东西不过三十里,南北纵深仅十里,如此狭长地域却横亘着三座军堡,大兵团骑兵根本无法展开。”
王成指了指上房堡和开口堡之间北的方向说,
“可在此处设伏兵,诱敌深入。”
徐亮等人都围在一起,看着地图,低头思索,考虑着各种可能性。
“此处位于两堡之间,前山后城,确是设伏之所。”
徐亮看着地图说出了自己的疑问,
“只是如何能让敌人由此入边呢?,敌人也可能从章家口入边。
要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话,设伏就无从谈起。”
“是呀。。。”
“要是从章家口入边,那就麻烦了。。。”
众人都觉得徐亮的疑虑很有道理。
王成听后,也是微微点头。
这徐亮却是不凡,很快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。
只是王成既然有此设想,又怎会没考虑到这一步呢?
“没错,我们的确没办法控制鞑靼人的脑袋,让他们按我们设计的路线走”
王成指了指上房堡以北的区域,
“不过,如果让鞑靼人知道上房堡内有大量的物资和人口呢?”
“大人是说散播消息让敌人误以为上房堡是屯粮之地?”
马强似乎明白了王成的计策,
“对了,可以让马龙他们在鞑靼人中散播假消息。”
“不错”王成回到位子上坐下说道,
“马龙行事很得力,他的夜不收已经成功打入敖瀚部落,
取得了鞑靼人的信任。可以让他们宣扬上房堡屯有大量物资,且防守薄弱。”
“大人,我们还可以撤掉上房堡附近的墩台守军,
这样示敌以弱,让鞑靼人以为我军畏敌避战”马强进一步建议到,
“以鞑靼人的性格,必将更加骄狂。”
“对。。对”
大家对马强的建议都很赞同,都主张示敌以弱,将敌人诱入包围圈。
“不”
王成此时站了起来大声说道,
“恰恰相反,不但不撤守,反而要加强北三堡各墩台防守力量”。
众人一脸惊讶,完全掌握不了王成的想法。
此时唯有徐亮恍然大悟,“高啊。”
马强等人纷纷询问原因。
徐亮说道:“兵法上说实则虚之,虚则实之。
我们按道理是应该是敌以弱,可是鞑靼人与我大明交战数百年,
早以熟知我军作战思路,如果一味示敌以弱,反而会引起他们的怀疑。”
王成微笑的点点头说:“你们知不知道,汉武帝时期的马邑之围。”
“。。。。。”
见众人一脸茫然的样子,王成只得非常不情愿的开起了历史课,
“说起马邑之围,这算得上是历史上一次非常大胆的围歼战了。
当时汉武帝刚刚掌权,年轻气盛,不愿意再延续前人的和亲政策,
想要用军事手段解决匈奴问题。
这个时候马邑人聂壹献策,用马邑城为饵,设下伏兵,
诱使匈奴单于前来,然后一网打尽。这个计策很合汉武帝的胃口,
因为一旦成功,就能彻底解决匈奴,更重要的是,
不需要长年累月的劳师远征,耗费也要小得多。
汉武帝动员了三十万大军,埋伏在马邑周围,只等匈奴单于上钩了。
刚开始的时候,计策很成功,匈奴单于果然中计,带着十万大军来取马邑。
可是快到马邑城的时候,匈奴人发现不对劲了。
他们发现野外全是成群的牛羊,却无人放牧,便起了疑心。
于是攻下一座墩台,从尉史的口中得知了汉军的计谋,匈奴得以全军而退。”
王成每次读到这一段,都会为汉朝错失良机痛心疾首。
这一战要是成了,说不定就不用劳师五十万远征漠北了,可以为汉朝节省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,更免去数十万人生离死别的悲剧。
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”
“就是因为太小看匈奴人了,以为那些不过是蛮族,只懂得打打杀杀,没有脑子,只要简单的晃动一下鱼饵就会上钩。”
“结果呢,匈奴人结结实实的给了汉朝一巴掌。”
“我们这次也要来一个上房之围,以上房堡为诱饵引鞑靼人入彀,在上房堡以西歼灭鞑靼骑兵主力。”
“徐亮说的对,鞑靼人是我们的老熟人了,咱们的作战方法人家一清二楚,你只是岁岁便便的示弱诱敌,人家能上的才怪。”
“只有反其道而行之,示敌以强,再结合战前散播的流言,这样才能让鞑靼人认为上房堡是块大肥肉,让他们扑上来。”
“我们可不能重蹈覆辙,人家汉武帝禁得起一次马邑之围,我们可禁不起。”
“要是这次设伏失败,后面的战就非常的不好打了。鞑靼人必定大举报复,以我们现有的力量,正面作战,不出奇兵的话,很难获胜的。
“此战,我决心已下,”
王成站起身来,郑重的说道,
“除北三堡外,所有墩堡守军一律就近撤入大堡,
坚壁清野,不给敌人留一粟一缕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明末崛起我为王请大家收藏:(m.booktxt2.com)明末崛起我为王电子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