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体仁真是郁闷无比,他想告诉天下每个人,他是清白的。
可是这话谁信呢?
就算他真的说出口了,其他人也不会理他的。
那些传言也都合情合理,说的有鼻子有眼的,人们自然倾向于相信是真的。
再加上京里还有一些力量在推波助澜,结果弄得温大人的事迹是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,名声就要臭大街了。
不过温体仁从不怕被人骂,不怕名声差。
一路以来他被骂的还少吗?钱谦益那些人不是照三餐骂他、黑他,他还不是照样步步高升。
可现在的问题是皇帝已经对他有些不信任了,这才是他的大麻烦。
温体仁现在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固圣宠上了,至于那个张均的事,只得暂时了结,将来再找回场子来。
于是乎,几乎要掀起一场政潮的张均被杀案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,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无人提及了。
张均遇袭身亡后,朝廷从户部调来一位叫刘斌的郎中,充任宣镇督粮官。
也许是张均的事有阴影,又或者初来乍到还没放开,这位刘郎中做事到是
中规中矩。
该发粮就发粮,该派饷就派饷,甚至连欠王成的半年薪水都给补发了,搞
得宣镇这一般军爷有些不知所措,都怀疑太阳是不是打西边出来了。
王成对此到是无所谓,有了张均这档子事,他算是彻底放飞自我。
要是新来的督粮官好好的,大家就相安无事,要是好的不学学坏的,就让他做张均第二。
。。。。。。。
拖欠的粮饷终于补上了,接下来就是要忙屯田春耕的事了。
王成忙的是不可开交,不是这个地方缺耕牛农具,就是那个地方取水困难,所有的问题都汇到他这里来。
问题是他哪懂这些呀,这一世虽说是做了几年军户,可做的尽是些杂七杂八的杂活,正经的田一天也没种过。
上一世就更别提了,家境虽然一般,不过家里就他独苗一个,从小到大做的最重的事恐怕就是擦个桌子扫个地了。
农活沾都没沾过,说他五谷不分一点都没冤枉他,因为他真的分不清韭菜和小麦。
然而春耕是天大的事,一丝也马虎不得。宣镇这么多边军、军户和他们的家属,都得靠屯田才能吃上饭。
打了粮食还要上交子粒粮给朝廷,边军的军饷有一部分就是从这里来的。这要是出了问题,事情可就大发了。
这事王成自己不懂,那就只能找懂的人了。
好在万全右卫本就有不少经年老吏,他们对屯田事都是干老了的。
哪个屯堡有多少田,需要多少耕牛,要多少种子是门清。
不过这些人毕竟是卫所的,要调他们还得和柴鸾通通气。
一番酒酣耳热、宾主尽欢之后,王成从柴鸾那里寻来了几名书吏,都是在万全右卫干了几十年的老吏了。
果然,有了他们的帮助,各项工作都有序的推动了起来,王成总算不用案牍劳神、熬夜苦思,算是从苦海里脱身了。
对于这些救苦救难的专业人士,王成自然不会亏待。
他们吃的、住的一律比照百户标准,饷银在原有的基础上给翻了一番。
王成还承诺只要他们安心工作,做出成绩来,日后保他们个官身。
这些老吏们会被调过来,基本上就是不得志的人,四十多岁还在做最底层的书吏,所以听说王成这边要人,才会愿意过来。
他们也没想到,到了这里,会有这么好的待遇,而且参将大人还说会保举他们做官。
这种待遇在别说在万全右卫了,就是放眼整个大明朝,那也是顶了天的。
当然王成之所以要如此厚待,并非是因为这些人能力有多强,事实上他们的能力只能说凑合。
王成这样做的原因,一方面是感谢他们在关键的时候帮了自己一把,另一方面也有千金买马骨的意思。
通过屯田的事,王成已经看到自己的危机,那就是手上没有民政方面的人才。
这几年来他一直关注军事上,当然这也是必然的,因为总要先解决安全问题,才能考虑其他。
现在安全问题暂时解决了,其他问题就突显了出来。
就像这次屯田工作,王成召集了马强他们整夜整夜的熬着,硬是没个头绪。
可这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书吏们一来,没两天就把各项事宜安排的妥妥帖帖的。
这一下子,让王成看到了什么叫隔行如隔山。
王成知道需要调整工作重心了,如果说之前的工作,军事占八成,民事占两成的话,那么现在民事至少要占四成才行了。
今后的工作,必须在做好军事工作的同时,也把民事工作抓起来,特别是屯田。
这次他重金礼聘就是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,毕竟二十一,不是,是十七世纪什么最重要,是人才。
果然,广告的效应是强大的。
在王成的重金攻势之下,开始有人主动前来应聘投效了。
这些人要么是落地秀才,没了上进的指望,又要养家糊口,来王成这里试试;
要么的卫所里那些长年不如意的书吏,自认为有经纬之才,只是生不逢时,想要来王成这里搏一搏机会。
这些人五花八门,质量上参差不齐,而且大多数人都属于中下之才,看得王成直摇头。
不过矮子里面也还是有几个稍微长一点的,最后王成聘用了八人,加上之前从右卫调来的人,现在王成的幕府已经拥有了一二十名书吏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明末崛起我为王请大家收藏:(m.booktxt2.com)明末崛起我为王电子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